原創 范陽客 劉備與蜀漢
新野八年,劉備集團都幹了啥?
(2018年在中國河南賒店國際關公文化
旅遊節關公文化論壇的發言,修改稿)
田福生
劉備、關羽、張飛為核心的蜀漢集團在崛起過程中,受到的磨難、坎坷比曹魏、孫吳兩個集團要艱辛得多,複雜得多。他們沒有父兄的資產和光環,而是由三位平民打出了一片繼漢秉忠的天地。
從漢靈帝光和六年(西元183年),劉關張三位偉大英雄在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結盟起步,歷經刀林箭雨,雖然敗多勝少,然跌而不撓,在汝南上蔡古城被曹軍擊敗後,不得已投奔了荊州牧劉表。“曹公既破紹,自南擊先主,先主遣糜竺、孫乾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之兵,使屯新野”
1。建安六年“冬十一月,曹操征劉備,奔劉表,屯新野。”
2從兩則史料的遞進關係看,劉關張駐守新野的開始時間為建安六年(西元201年)十一月。到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九月止。剿滅袁紹殘餘勢力,廢三公,自封丞相獨霸朝綱的曹操率大軍進攻荊州。“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
3。逼迫劉關張集團又一次戰略大轉移,當陽大敗後,聯合孫權,與曹操進行赤壁決戰,形成中國歷史上的三國鼎立局面。算起來,劉關張在新野駐屯大體七年時間。這七年,既是賦閑的七年,又是借重歷史機遇,東山再起的七年,也是蜀漢政權開國奠基的孕育期。清乾隆新野縣知縣徐金位說,“帝纂承漢統,雖在西蜀,而得諸葛於新野,則帝業肇於此矣。”4細細品味,南陽新野期間對於蜀漢集團的戰略意義特殊而重大。
一、戰略轉移,確定三足鼎立的戰略目標。
新野是塊風水寶地,人傑地靈。東漢光武帝起步在新野,劉備、關羽的事業亦起步在新野,實現了由弱到強的重大轉變。幾位英雄駐守新野,不是逃避戰爭,也不是謀一城一縣一域,他們身居南陽郡新野縣,活動在荊州,放眼的是天下。特別是劉備偕關羽、張飛,三赴隆中,尋訪到曠世奇才諸葛亮,扭轉了頹勢。
劉備際遇諸葛亮有兩方面因素:
一是劉備求賢求才的主觀要求。處於迷茫又急切建功立業的劉備集團,不肯荒廢時日,髀肉之歎是劉備心靈寫照。《九州春秋》載,“備住荊州數年,嘗於表坐起至廁,見髀裡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之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5
髀肉之歎表現了劉備戎馬倥傯、不甘寂寞的英雄之氣,豪傑之膽,以及時不我待、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也是他尋覓人才的原動力。
二是幾位高賢大德的推薦。首先是徐庶推薦。“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趨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6其次是司馬德操的推薦。習鑿齒《襄陽記》載,“劉備訪世事于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向有臥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亮龐士元也’。”7史料沒提到龐德公向劉備推薦一事。習鑿齒《襄陽記》載,“諸葛亮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皆龐德公語也。”8龐德公,襄陽人,與司馬德操友善,兄事德公。德公之子山民,娶了諸葛亮小姊。曾任魏黃門侍郎,早卒。從子龐統。司馬德操的評價是從龐德公處引進的。可以想見,推薦諸葛亮、龐士元入仕、一展騏驥是德操與德公預謀已久之事。
三赴隆中的時間。見於兩則史料。
建興五年(西元227年)諸葛亮給後主劉禪的《出師表》中稱,“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9往前推算,諸葛亮出山時間為建安十二年(西元207年)。《資治通鑒綱目》進一步明確了時間,“建安十二年,丁亥,冬,劉備見諸葛亮於隆中。”10即是年冬三月訪孔明三次。
這就有了千古傳誦的《草廬對》,也稱《隆中對》。有的學者認為是劉備個人三顧茅廬,非也!劉、關、張雖說三人,“譬猶一體”11,在沒有戰爭的前題下,重大政治舉動,焉能獨往?不過在談實質問題時,劉備“因屏人曰”,即關、張被“屏”於門外。
劉備尋訪人才,第一位的是諮詢未來發展方略;第二位的是糜集雄才。劉備見到諸葛亮首先問“欲信大義於天下”之計,諸葛亮早已成竹在胸。分析政治軍事大勢,提出六大觀點:一是曹操已有百萬之眾,不可與之爭鋒;二是孫權居江東三世,國險民附,可為援而不可圖;三是荊州系用武之國,其主不能守,是上天賜給將軍的禮物;四是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劉璋暗弱,智慧之士都希望得到聖明的君主;五是跨有荊、益後,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內修政理,外結孫權,以待天下有變;六是時機成熟時,荊州之軍出宛、洛,益州之軍出秦川。這樣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不可否認,邀請諸葛亮加盟反曹大業,以及明確未來方向、戰略,是劉關張集團在新野期間最大的政治收穫。《隆中對》成為蜀漢開國的政治綱領,諸葛亮的對策既有“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戰略目標,又有戰略步驟、戰役措施、戰術原則。使劉備在政治上更加清醒,思想上更加振奮。諸葛亮的加盟,一步進入核心層,對於規劃未來,聯合東吳,協助劉備處理軍國大事,使蜀漢事業進入了理性發展時期。改變了前幾十年處處受制於人的局面,加速了蜀漢政權的崛起。
二、壯大軍力,水陸並舉。
劉關張集團寄寓荊州的幾年裡,大部分時間是在新野渡過的。既便建安十年駐屯樊城,新野仍是劉關張輔佐劉表的前沿陣地。這裡距離許都僅三百餘裡。曹魏有戰略壓力,劉表、劉備同樣有戰略壓力。加快軍事鬥爭準備,刻不容緩。曹操主力的北征和荊襄南之地人才薈萃,為劉關張集團加快軍事建設提供了寬鬆的政治環境和良好的社會人力資源。
蜀漢軍隊在蜀漢歷史上的實質性壯大得益於新野期間關羽的創建水軍和諸葛亮的獻策。在此後的東聯孫權、赤壁大戰、旁略江南四郡等重大開國軍事活動中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關羽是蜀漢水軍的創建者,這得益於家鄉位於山西鹽池岸邊,有較好的水性。得益于對水軍在未來戰爭中重大作用的先見之明。新野一帶的水資源非常豐富,有八水合一之稱,這是創建水軍得天獨厚的優勢。
關羽的水軍既有一定數量,且裝備十分精良,有超常的作戰素質,被諸葛亮譽為“精甲”。“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12諸葛亮在東聯孫權時明確講:“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13兩則史料傳遞的資訊:①蜀漢水軍從無到有,關羽是創建者。關羽不但是絕頂的騎步兵將領,也是“精甲”水軍的主帥。②依諸葛亮言,當陽戰役失散歸來的士卒及赤壁大戰前關羽水軍精甲一萬人。推測其中歸來騎步兵約二千人,關羽精甲水軍八千人。也可理解為僅關羽水軍就有一萬人。這是蜀漢集團赤壁大戰前面臨剿殺僅存的家檔。③關於戰船數量。當時劉表的荊州水軍共八萬人,戰船七千艘。依比例推之,關羽水軍戰船應八百艘。如此龐大的戰船數量、水軍數量決不是一年之功,蓋從駐紮新野後,便在淯水開始水軍創建活動。據有關學者在新野調研得知,關羽操演水軍在城北三裡河。東漢時這裡是淯水的主河道,河面廣闊,水流湍急,旁有雁語山。關羽曾站在雁語山上指揮水軍操練。
建造戰船也是一大工程。從赤壁大戰有關記載看,水軍戰船包括三類:小型的艨艟船。船頭有撞角,以衝擊敵船為主;中型的鬥艦。裝有金鼓,旌旗,既可射箭,又指揮作戰;大型的樓船,統帥居之。樓船的龍骨、肋骨、船體、甲板、旗杆、尾舵,均需上等木材。木料之間由鐵條隼鉚相連,通體堅固異常,不怕風浪。一艘樓船需百余工匠,半年才能完成。關羽為建造八百艘各種類型的戰船及訓練水軍、裝備水軍,均付出了諸多的智慧和汗水。
除水軍外,蜀漢騎步兵也得到較大發展,應歸功於諸葛亮的“遊戶發調策”。《魏略》載:
“劉備屯于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遊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備從其計,故眾遂強。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14
《諸葛亮集》遺文篇亦載此文。上邊談到的曹公方定河北,即擊殺袁譚于南皮(今河北南皮縣,在滄州市西南50裡)為標誌。南皮為東漢渤海郡治地。“十年(西元205年)春正月,攻譚,破之,斬譚,誅其妻子,冀州平。”15諸葛亮在這年北行見劉備。諸葛獻“遊戶發調策”後,分析因家庭事務又返回隆中,且不能脫身,才有兩年後的三顧茅廬。
諸葛之策,開拓了劉備兵源的思路。當時荊州政局穩定,北方因戰亂到荊州落腳謀生的遊民眾多,是挑選新兵的重要社會資源。新野鼎盛時期,劉備騎步兵大體構成:1,從汝南敗退帶來的涿郡、豫州、徐州、汝南等地殘部三千人;2,荊州劉表撥付五千人;3,新野發展一萬餘人。以當陽之戰的狀況推斷,劉備的騎步兵約二萬人。因為護衛十萬民眾步行南撤,兵力分散,人心慌慌,在曹純虎豹騎及文聘軍衝擊蹂躪下,傷亡、流失等因素,最後會于夏口的約二、三千人。《江表傳》載,“備雖深愧異瑜,而心未許之能必破北軍也。故差池在後,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肯系瑜,蓋為進退之計也。”16關羽、張飛赤壁大戰期間所帶二千人騎步兵部隊,應是當陽戰後保存的蜀漢軍事精華,裡面包括趙雲、陳到等名將。
三、高舉三面旗幟,凝聚蜀漢事業骨幹隊伍。
劉備集團有三面旗幟對社會有影響力:一是劉備帝室之胄、左將軍、豫州牧的身份;二是雅量信義的社會影響。諸葛亮在《草廬對》中評價劉備:“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17諸葛亮的看法表達了劉備集團在社會民眾中的形象。三是討逆除奸大旗。建安四年(西元199年)正月,曹劉聯軍剿除呂布,到許昌面帝,曹操與劉備“出則同輿,座則同席”18,期間,曹操與劉備講,想取代漢獻帝。“曹操與劉備秘言,備泄于袁紹,紹知操有圖國之意,操自昨其舌流血,以失言誡後世。”19為控制顛覆東漢皇權,自從把漢獻帝遷到許都,曹操就安排人監視獻帝行動,誰為獻帝設謀就會慘遭殺害,把獻帝玩於股掌之上。諸侯和社會上對曹操的包藏禍心多有瞭解。劉關張在重大原則問題上旗幟鮮明,才有劉備與曹操的分道揚鏢。
為實現獻帝血詔,劉關張建安四年(西元199年)五月反出許都,在徐州斬殺曹操所置徐州刺史車胄,舉起了討曹大旗。被劉表安排在新野就是站在抗擊曹操的最前沿。這期間有兩次大的討逆軍事行動。
博望坡之戰。見於三則史料:
其一、“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窄狹,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於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裡,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20
其二、“使拒夏侯惇、於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21
其三、“先是,與夏侯惇戰於博望,生獲夏侯蘭。蘭是雲鄉里人,少小相知,雲白先主活之,薦蘭明於法律,以為軍正。”22
這場戰役,劉備設伏擊敗夏侯惇、于禁,趙雲生擒夏侯蘭,並推薦他做了軍正。時間發生在建安七年(西元202年)十月,因為《三國志.魏書.李典傳》行文所述此戰發生在曹操與袁譚、袁尚黎陽(今河南浚縣)大戰時。事實上,抓住曹操主力被牽制的機會,向許昌方向逼進,以求一逞,才有戰略意義。諸葛亮當時尚未出山,應該是徐庶協助劉備謀劃了這場戰役。
有的學者把“北侵至葉”與博望坡之戰視為兩次戰役,不恰當。兩則史料分別有“燒屯去”、“燒屯偽遁”,可以判定為同一戰役無疑。
淯水之戰。歷史上的淯水,又稱白河。建安二年(西元197年)正月,曹操曾帶兵征張繡,在宛城淯水段大戰。張繡本來投降了曹操,因曹操霸佔張繡之嬸張濟遺孀鄒夫人,而引起戰爭。曹操損失了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勇將典韋。據新野民間流傳,劉關張集團與夏侯惇等曹魏將領在新野淯水段發生過激烈戰鬥。關羽在淯水上游的石門廳,即今新野沙堰鎮鵲尾坡西南水淹曹軍。東漢時湍水、涅水會流後,再與淯水交匯處下游。民國《新野縣誌》載:“石門廳,在沙堰望夫石後,本漢召信臣所築以蓄水灌田者,後昭烈(劉備)與曹軍對壘,關壯繆(關羽)于此囊沙閘水以淹曹軍,今遺址宛然。”23從文物遺存看,當年關羽用沙袋閘水,即截水,然後在鵲尾坡與曹軍大戰,應是歷史真實的一幕。
劉關張屢屢挫敗曹操兵馬,鼓舞了匡扶漢室、維護大漢一統的主流民意,體現了忠正為主體的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南陽乃致荊州一大批文臣武將先後投到劉備麾下。檢索《三國志》,史書有載的:
南陽籍:黃忠、魏延、陳震、宗預、劉邕、黃柱、郝普、傅彤、張存等。
荊州其他地域:徐庶、諸葛亮、馬良、馬謖、龐統、劉封、廖立、楊儀、霍峻、向朗、向寵、蔣琬、廖化、馮習、張南、輔匡、董厥、賴恭、殷觀、習禎、楊喁、鄧方、潘浚等。
這些人中許多文武大臣名震敵國,成為蜀漢棟樑之材。除後來輔佐關羽的荊州治中從事潘浚、零陵太守郝普變節外,均成為蜀漢集團執政的主要力量,為蜀漢定鼎西川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四、蜀漢緊密核心層增丁添口。
蜀漢核心層有三層圈。一層冀州核心層。涿郡起事的劉關張及趙雲;二層冀豫徐荊核心層。一層人員加糜竺、諸葛亮、龐統;三層冀豫徐荊益核心層,一、二層人員加法正、李嚴、黃權等。
東漢末年的戰爭生涯中,劉關張集團與親眷聚少離多,特別是劉備集團心系社稷的胸襟、道德崇高的人格特點,更加擠壓了家庭成員團聚的時間。因之他們成婚、後嗣都受到了影響。
在荊州期間,劉備集團主要在新野、樊城兩地活動,有資料稱,前期在新野,諸葛亮出山后在樊城。
劉備得子較晚。
到達荊州前,數喪嫡室,先有兩個女兒。任豫州牧期間,駐小沛娶甘夫人。陶謙夫人也姓甘,分析兩位甘夫人為同宗。建安七年(西元202年)收劉封為義子。“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24劉備到達荊州,先居於宜城,收養劉封應在宜城時。
劉禪,字公嗣,先主長子。“後主襲位於成都,時年十七。”25劉備章武三年病逝于白帝城,時為西元223年,以此推斷,劉禪應于建安十二年(西元207年)生於新野。保證了蜀漢政權的延續性。
據有關資料稱,劉備與孫權妹孫尚香有子,名箕斗。建安十六年(西元211年)劉備西上益州,孫夫人歸吳,當於西元212年在東吳出生,與新野無緣。
劉備次子劉永、三子劉理,均為穆皇后所生。穆皇后吳莧,吳懿的胞妹,劉備建安十九年(西元214年)得益州方納為夫人,此二人與荊州無緣。
關羽得子女也較晚。
長子關平,字定國。據晉常璩《華陽國志》載:
“初,羽隨先主從公圍呂布于濮陽,時秦宜祿為布求救于張楊,羽啟公:‘妻無子,下城乞娶宜祿妻’。公許之。及至城門,複白。公疑其有色,自納之。後先主與公獵,羽欲於獵中殺公,先主為天下惜,不聽。故羽常懷懼。”26
呂布被劉曹聯軍剿滅于建安三年(西元198年)十二月癸酉日(西元199年2月7日)。可知,關羽妻在身邊,而無兒子。因此,《關帝聖跡圖志》所載關平生於漢光和元年(西元178年)五月十三日,于史無據。
清關公文化學者周廣業引《陵廟紀略世系圖》,關平字定國,有子樾。並推定:“《華陽國志》載建安三年,帝尚無子,則平生已晚,臨沮被難,年當在二十內外。”27因此推定關平生于建安六年(西元201年)左右。出生地在汝南,亦或新野。
次子關興。“關興字安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28我國古代二十歲為弱冠。何時為中監軍呢?按《漢將相大臣年表》載:“章武三年癸卯,四月,帝(劉備)崩,太子禪繼位,改是年為建興元年(西元223年),關興任中監軍。”29何時任侍中呢?“後主建興二年(西元224年)甲辰,關興任侍中”30。即是年關興二十歲。依此,關興先任中監軍,後任侍中,與《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表述不同。可見,關興建安九年(西元204年)出生於新野。
關銀屏,關羽之虎女。推測建安十年(205年)生於新野,排行第三。關羽有女史料明載,生於何時?名字是什麽?僅有民間傳說。據雲南省澄江縣有關記載,關銀屏後嫁於漢興亭侯、安漢將軍李恢之子李遺(蔚),安居澄江,教人們內地的生產生活方式,被當地稱為關三小姐,死亡後與李遺合葬于澄江縣金蓮山上。其夫妻墓現為澄江縣文物保護單位。
少子關索。關羽第三子,排行第四。世俗多認為關索為《三國演義》虛擬人物。本人曾考關索為關羽長子。隨著資料的進一步發現,不斷校正認識。據我國三國志演義古版彙集編輯委員會主編陳翔華在《日本藏夏振宇刊本三國志傳通俗演義紀略》中就關索其人,從版本學角度進行考證,此書卷十一《諸葛亮六出祁山》有注雲:
《補注》按《逸史》前載,關索隨孔明平定南方,回成都,臥病不起,後遂不入本傳。恐難取信於人。當時皆指關興是關索,非也。往往傳說雲南、四川等處,皆有關索之廟。細考之,索的是蜀將也。小說中直以為關羽之子,其傳必有所本矣。今略附於此,以俟後之知者。31
陳翔華考證出,《新唐書》卷五十九藝文志丙部小說家類,有晚唐盧肇《逸史》三卷。按此注觀點,陳翔華認為:其一,關索確實為蜀將;其二,他參加了諸葛亮的南征戰爭;其三,他是關羽的兒子。陳翔華論之,既然夏振宇刊本的撰注者已經看到了小說中的關索故事,並且斷定“其傳必有所本”,那麼關索其人其事必早於此刊本以前久已存在,決非夏振宇刊本、周曰校刊本等自我作古而擅以增入。這應該是毋庸置疑的史實。近日重讀中華書局版《諸葛亮傳》,其中清張澍引《雜記》亦載:
“後帝赴洛,洮陽王恂不忍北去,與關索定策南奔,衛灌發鐵騎追至,得霍弋、呂凱合攻,方退,諸葛質為使,入蠻邦結好。時孟虯為王,祝融夫人曰:“卻之不仁。”虯從母命,回報洮陽王,住永昌。《雜記》所雲諸葛質,瞻子也。然雲霍弋、呂凱合攻,誤矣。呂凱於雍闓之役被殺,此時安得與霍弋合攻。32
雖然個別細節有誤或變故,但可以肯定,關索確有其人,蜀漢敗亡劉禪赴洛陽時仍在人世間。不但沒有被龐德之子龐會報復殺害,還因其對南中熟悉,與諸葛瞻另一不見歷史記載的兒子諸葛質策劃南逃,這與關索曾隨諸葛亮南征有高度契合。似此關索應于建安十二年(西元207年)出生於新野。在蜀漢滅亡的265年,年59歲,是可信的。
2020年6月20日修改
注:
1、《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華書局出版,1973年一版五印,第876頁;
2、《後漢書三國志補表三十種》中《謝鐘英三國大事補正》載《袁紀》,中華書局出版,1984年一版一印,第853頁:
3、《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華書局出版,1973年一版五印,第30頁;
4、乾隆《新野縣誌》;
5、《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注引《九州春秋》;中華書局出版,1973年一版五印,第876頁;
6、《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同上,第912頁;
7、《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襄陽記》,同上;第913頁;
8、《諸葛亮集》,中華書局出版,1974年一版四印,第165頁:
9、《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華書局出版,1973年一版五印,第920頁:
10、《資治通鑒綱目》;泰山出版社,2008年一版一印,第614頁;
11、《三國志·蜀書·費詩傳》,中華書局出版;1973年一版五印.第1015頁;
12、《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同上,第877頁;
13、《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同上,第915頁;
14、《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魏略》。同上,第913頁;
15、《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同上,第27頁;
16、《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注引《江表傳》,同上,第879頁;
17、《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同上,第913頁;
18、《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成都時代出版社,2007年6月一版一印,第272頁;
19、《太平御覽》卷第三百六十七《舌部》;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4年一版一印,第四冊第66頁;
20、《三國志·魏書·李典傳》;中華書局出版,1973年一版五印,第534頁;
21、《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同上,第876頁;
22、《三國志·蜀書·趙雲傳》注引《趙雲別傳》;同上,第949頁;
23、《新野縣誌》;
24、《三國志·蜀書·劉封傳》;同上,第991頁;
25、《三國志·蜀書·後主傳》;同上,第893頁;
26、《華陽國志》,成都時代出版社,2007年一版一印,第273頁;
27、國家圖書館藏《關帝事蹟征信編》卷二十三,第219頁;
28、《三國志·蜀書·關羽傳》;中華書局出版,1973年一版五印,第942頁;
29、《後漢書三國志補表三十種》中《漢將相大臣年表》;中華書局出版,1984年一版一印,中冊第1011頁;
30、同上;
31、《日本藏夏振宇刊本三國志傳通俗演義》國圖影印本;國家圖書館出版,2010年6月一版一印,三國志演義古版彙集序第15頁,正文第1761頁;
32、《諸葛亮集》,中華書局出版,1974年一版四印,第158頁。
作者:田福生 ,中國關公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學術委員;關公足跡七省行專家組成員;保定蜀漢文化研究會首席專家;保定蜀英漢雄文化傳媒中心主任;《關羽傳》作者。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