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6
導讀:很多人認為,漲工資一定會帶來員工的滿足感,激勵員工取得更高的工作績效,但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告訴我們,結果可能並不如預期的那樣。
01
員工的滿足感從何而來?
傳統理論認為,滿意的對立面是不滿意,而根據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Irving Herzberg)的雙因素理論,即著名的“激勵-保健因素理論”,滿意的對立面是沒有滿意,不滿意的對立面是沒有不滿意。
影響員工工作積極性的因素可分為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
什麼是保健因素?一個人展開工作所必需的條件,如工資、崗位、培訓、福利、工作設備等。什麼是激勵因素?激勵因素指的是那些能帶來積極態度、滿意和激勵作用的因素,如晉升、獎金、價值的肯定、額外的工作條件等。
當保健因素缺乏的時候,人們會不滿;當保健因素存在的時候,人們的不滿只是減少,但是不會帶來滿足感,保健因素沒有激勵作用。
當激勵因素缺乏的時候,人們滿足感低,但是不會不滿了;當激勵因素高的時候,人們會有滿足感,激勵因素才具有激勵作用。
很多企業家告訴我,他們給員工提供了好的福利待遇、好的工作環境以及較高的工資,但他們不明白為什麼員工們沒有產出好的績效。其實道理很簡單,企業家所提供的都是保健因素,當員工獲得這些因素的時候,只會降低不滿,但是不會有滿足感,自然也不會產生好的績效。
02
為什麼獎金的激勵作用
越來越弱了?
保健因素只能升不能降,而且要多數人獲得。
我聽說過一個例子,沒有探究其真偽,但是它可以說明問題,我決定引用。在改革開放初期,全國的工資是一樣的,不像現在這麼市場化。全國普調工資,國家能夠拿出來的錢只夠40%的人漲一級工資。只有一個地區,我覺得它是懂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這個地區把普調工資的政策做了一個調整,就是80%的人普調半級工資。
它的做法是對的。因為80%普調半級工資,只有20%的人不滿,但是40%普調一級工資,會有60%的人不滿。
所以,漲工資就要使多數員工獲得機會,否則結果就是,得到的員工沒有滿足感,只是降低了不滿,而得不到的員工會非常的不滿。
如果想降低保健因素,你一定要非常謹慎。因為你只要調整保健因素,大家的不滿就會瞬間增加。比如,福利就是保健因素,在福利設計和調整的時候,哪怕只是幾元錢的午餐補助,都不要隨意取消,只要取消就會形成不滿,影響到大局。所以在工資福利方面,一定要慎之又慎。
激勵因素一定要少數人獲得,且必須可以變動。激勵因素一旦固定下來,就會變為保健因素。
我認為很多企業在這個地方犯的一個比較大的管理錯誤,就是把獎金變成了保健因素。
改革開放初期時,獎金是很好用的,因為在那之前我們從來沒有獎金。突然間有獎金,對很多人有很強的激勵作用。但中國最近十年來,獎金不好用了,為什麼?原因就是所有人都有獎金。
所有人都有獎金,獎金就一定是保健因素。員工得到了之後沒有什麼滿足感,只不過沒有不滿而已,獎金的激勵作用大打折扣。
我常常問管理者一個問題:為什麼公司的工資水準已經是同業最高水準了,但公司的經營績效並不是行業的最高水準?這個問題,我希望讀者自己反問自己。
03
做好獎金激勵
要注意三點
我們最需要關注的是,你能不能把保健因素變成激勵因素,而不是把激勵因素降為保健因素。
如何做呢?有一家銀行的案例,大家可以從中去學習。這家銀行會給員工提供非常多的福利,包括看牙、體檢、休假、度假等。它把這些福利定出來的時候,其實是為保健因素。但銀行做得比較漂亮的地方就是,把剛才列的這些福利都打上分。比如,帶薪一年脫產學習是1000分,看牙是400分,自我的健康管理是100分,父母的健康管理是200分。
打分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跟員工的績效掛鉤。年底的績效打分,比如員工得了1800分,就可以在這個福利裡面選,夠1800分,這些福利都是他的。這是我看過的能夠把保健因素變成激勵因素的非常漂亮的一個案例。
反過來我也要提醒你,不要把激勵因素變成保健因素。哪幾種情況下激勵因素會變保健因素?
第一種情況,多數人得到獎金;第二種情況,獎金發放固定,叫制度化的發放,因為這樣就預先把它變成是工資的一部分了;第三種情況,獎金數量固定,比如每年的獎金都發兩萬塊錢,那它就會變成保健因素。
所以我們在談激勵因素的時候,有三點要注意:
第一,一定是少數人得到;
第二,不能制度化設置獎金,一旦固化就會降低了激勵的作用;
第三,獎金必須與績效直接掛鉤,因此也就是波動的。
我講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目的不是要給你介紹這個理論,而是希望大家理解這個理論的應用場景,幫助大家理解到,工資的激勵作用需要理性對待,它也許沒有你想要的那麼高的激勵作用。
一個成功的領導者,首先要對領導力有足夠認識。
作為一個企業的老闆或者合夥人你有沒有想過中國股權投資時代已經來臨,正是中小型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最佳時機!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