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6
很多人說最近這兩年生意越來越難做,那是因為他們在拿著舊地圖尋找明天的太陽。
尤其是這次疫情的突發,讓很多企業加速倒下,同時也讓很多企業加速成長,中國的商業正步入萬象更新的階段,有大破才有大立,建設與破壞必定同在。
我歸納了中國未來的五大紅利,此文不長,但非常有價值,你可以讀得慢一點,戒驕戒躁。
首先,我們從直播泡沫的破滅開始說起:
一場泡沫的破滅
幾個月前,羅永浩的第一場直播,營業額是1.68億,將直播帶貨推向了最高潮,一時間無數大小企業都一頭紮進來搞直播,全面直播的風潮迅速掀起。
而前幾天羅永浩做的一場直播,營業額只有500萬……從1.68億到500萬,暴跌了97%。
而且最近越來越多的關於直播造假/刷單的新聞都被曝光了出來,包括很多知名的明星……
隨著越來越多的直播造假被曝光,人們終於開始客觀冷靜的看待直播。我經常說:99%的人都活在假像裡,很多人迷信直播和短視頻,以為靠這個就能輕易帶貨賺錢,再加上傳統銷售手段效果越來越差,於是病急亂投醫,馬上去找所謂的名人去直播賣貨,這種人/企業就是最典型的韭菜。
直播泡沫的破滅,讓大家終於發現一個道理:只靠新概念是救不了自己的。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規律:這10年以來,我們不斷地追各種新概念,比如互聯網思維、o2o、社群、區塊鏈、直播等等。
其實直播也好,短視頻也好,互聯網也好,區塊鏈也好,這些新鮮事物都是只是一個工具,只要解決不了自己價值的問題,再先進的工具都沒有用。
中國社會有個規律:每年都會有一個新概念冒出來,然後會被很多投機者和騙子率先利用,變現自己的貪婪。當然,他們很快就會把這些新概念搞臭,然後就扔掉,就像尿壺。比如:
2012年,他們是“互聯網思維”的信徒;
2013年,他們自詡為“微商大咖”;
2014年,他們強調自己做的是“o2o”;
2015年,他們追捧“資本運作”;
2016年,他們幹起了“P2P”;
2017年,他們開始瘋炒“虛擬貨幣”;
2018年,他們大張旗鼓幹起了“區塊鏈”;
2019年,他們開始玩起了”短視頻“;
2020年,他們都去開了”直播“。
的確,我們總是在外求,總是迷戀新概念,總是在外面不斷地找機會救自己,卻從不願意往內求,去面對自己真實的問題:
其實對於普通人來說,他們要解決的核心是如何成為羅永浩和董明珠的問題,而不是趕緊去直播的問題;
對於商家來說,他們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如果打造品牌和IP的問題,而不是如何找明星去賣貨的問題。
其實商業的本質很簡單,無非就是給自己的客戶提供獨有價值的東西(服務或產品),同時實現自己的收益(副產品)。我們獲得收益的多少,只取決於我們提供價值的大小,而和其他任何因素都無關,商業正在越來越接近這個邏輯。
沒錯,2020年就是中國的價值回歸之年,也是下一個商業元年,那麼未來的商業邏輯是什麼樣的?我們來看一下未來商業5大邏輯結構:
1
最好的出路是“IP化”
做產品的朋友要注意了,無論你是做什麼產品的,產品有多好,接下來都會遇到一個核心問題。你們都會被一種人剝削,就是那些掌握大量用戶(粉絲/會員)的人,比如網紅/主播/大V等等。
究其本質,商業的權力發生了轉移,從“生產方”轉移到“消費方”。之前是誰有“產品”誰是老大,現在是誰有“用戶”是誰是老大,誰才能掌握商業主動權。這個社會早就不缺物質產品了,產能過剩都提了很多年了,社會上的好東西太多了,賣不出去爛在家裡的也有很多。
因此,未來只有一個出路,就是做自己的影響力,打造自己的IP,因為未來人是跟著人走,而不是跟著產品走,商業的重心已經由“產品”轉移到了“人”,未來誰能聚人,誰才能掌握商業主動權。
未來沒有IP的產品一定沒有前途。做網紅,搞直播,確實是做IP的出路,但是不能為了直播而直播,直播只是你傳遞價值是工具和手段。如果不能明確自己的價值輸出問題,再先進的工具都沒有用。
假使你能像諧星一樣,噁心自己娛樂別人,那也是一種娛樂價值,讓別人放鬆/大笑,關鍵問題你有這個能力嗎?如果沒有,你直播給大家帶來的究竟是什麼價值?沒人願意在那裡一直看你尬聊。
互聯網上那麼多各種搞怪,嘩眾取寵的人太多,但最終能真正能打造成影響力(IP)的卻寥寥無幾,大部分即便靠運氣獲得了關注,也只是一陣風,很快就過去了。
大家要記住一句話:只有那些能影響別人大腦的人,才可以常盛不衰,才能打造真正的IP。否則都是此一時彼一時,就像李家琦/薇亞取代張大奕/雪梨一樣,未來也會有人取代李家琦和薇亞。
從來只見新人笑,有誰見到舊人哭?
風水輪流轉,各領風騷一兩年,這就是互聯網的特徵。
如果你只靠單純的娛樂,搞怪,惡搞,模仿等等套路走紅,最終都只能被當成笑話看看,別人即使來關注,也只是來圍觀你一下,這並不能代表你走進大家心裡,真正地被大家銘記。
圍觀和被銘記是兩個概念。
真正能被大家銘記並且引領大眾思潮的,是那些能觸及別人靈魂的人。有句話說的好,觸及靈魂比觸及利益還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需要你有強大的思想武器。
世界最難的事就兩個:
第一個是把自己思想灌入別人的大腦裡
第二個是把別人的錢拿到自己的口袋裡
而這兩件事是相輔相成的,先有第一點再有第二點,這也是未來商業的不二法門。
明白了以上這個道理,再去搞直播,才能真正的成功。
直播未來必定是常態,也是大趨勢。但是90%的人都將成為炮灰。
2
最值錢的是“消費資料”
今年疫情以來,大大小小各種商家,都轉戰電商,都轉戰直播和線上,最終就會形成一個結果,那就是更加激烈的價格戰。而線上購物的最大特點就是比價特別方便,PC時代有淘寶,移動時代又誕生了拼多多。他們的誕生使比價變得更容易,讓價格因素成為購物的決定性因素。
尤其還有一種情況在發生,現在國外形勢非常不好,市場急速萎縮,於是出口轉內銷的企業也會更多,這些企業也好一起跟著轉戰國內的線上,可以預見:今後的價格戰會更激烈血腥,幾乎全是肉搏戰!那些做產品的朋友,一定要提前做好準備。
我早就說:未來我們不能再靠產品掙錢了,產品只是你體現價值的載體,未來的產品利潤都會歸零,甚至是負利潤的。
大家一定要記住一句話:未來最值錢的不是產品,而是“消費資料”,什麼是“消費資料”?比如使用者資訊,會員庫,粉絲等等。誰掌握了大量消費資料,誰掌握了主動權。
未來會有很多商家會用低利潤(甚至0利潤/負利潤)的產品去交換“消費資料”,吸引大家聚集而來,然後利用另外一套隱含的邏輯去掙錢,比如書店之前都是靠賣書掙錢,現在書都是免費送的,卻可以開讀書會掙錢了,開讀書會的本質就是在經營“用戶”啊,而賣書的本質是在經營產品。
從經營產品到經營使用者,是商業的一場大升級!未來商業的重心不再是產品,而是使用者。
再比如,現在很多4S店也不靠賣車掙錢了,只能依靠後期服務(比如保養)去掙錢。之前商家都是靠產品利潤掙錢,現在的商家都是靠經營使用者和服務掙錢。
未來隨著社會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很多產品甚至都是免費提供的,因為商家需要掌握大量消費者才能掙錢。比如小米就是這樣的,首先它的產品性價比都很高,最關鍵的是小米根本還不靠產品掙錢,而是靠自己的用戶生態掙錢,用戶生態就是“消費大資料”。
因此,現在最賺錢的都是各大平臺,而商家只能掙到辛苦錢。因為“消費資料”都集中到了平臺手裡,商家僅能掌握自己的“消費資料”(自己的消費者/會員等等),這在平臺面前是不值一提的。
有了消費大資料,平臺可以精准的追蹤每一個消費者的需求,可以精准的計算每一個商家的利潤,商家和消費者都是平臺的一個棋子而已。比如前段時間,廣東的餐飲商家聯合起了反抗美團的壓榨,就是因為商家的脖子雖然被平臺卡牢,他們也不會卡死你,只給你留一個可以喘息的空間,讓你疲於奔命,只能賺到基本的利潤率,維持生存,永遠停留在這種狀態。
總之,未來你能掌握多少消費資料,就能掌握多少商業主動權。
未來是消費者決定一切,一切都是以消費者的意志為轉移。消費者開始用腳投票,掌握商業的主動權。
未來商業的重心就是無限的討好這些消費者,我們可以稱這種變化為商業的“消費者主義”。
3
產品的品牌化
未來沒有品牌,永遠只能賺到辛苦錢。
怎麼做品牌呢?
“答案”永遠都比“問題”高一個維度。當我們提出一個問題的時候,要想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必須將自己的立場升高一個維度,才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比“產品”高一個維度的是“品牌”,比“品牌”高一個維度的是“文化”,因此,做“產品”要有“品牌”思維,做“品牌”要有“文化”思維。
我們經常提到一個傳奇的詞“降維打擊”,什麼叫降維打擊?就是將自己升一個維度再去跟對手抗衡,那是戰無不勝的。
商業的“暴利時代”雖然過去了,但是“厚利時代”到來了,這個厚利的載體就是品牌,就是文化。
為什麼現在全球的大牌(奢侈品)大多發源於歐洲呢?因為這些大牌起源的時候(歐洲文藝復興之後),當時資本主義剛剛統領全球,歐洲是全球文化的引領者,也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強勢文化造就了強勢的品牌,引領了全球。
而在今後,中國的文化不再是弱勢文化了,而是強勢文化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文化的強勢輸出,必然會誕生一批品牌,這是接下來最大的商業機會,而且其中一定會有品牌成為中國文化崛起的象徵。
其實“人”也好,“產品”也好,“IP”也好,都是文化的產物。我們現在要做社群,要做品牌,要打造IP,這些東西背後是文化。未來如果不做文化,沒有文化,基本上就是無路可走。
未來,將有海量的品牌出現,這些品牌將非常善於聚合人,他們用內容和使用者建立起強關聯。他們懂得如何更好運用群眾的力量,每一句話都蘊含了發動群眾的藝術,引領大眾的思潮,那種社會的價值觀。
4
供應鏈金融
隨著商業的繁榮,未來無論做什麼,門檻都會越來越低,比如開直播/做短視頻/擺地攤等等,未來是人人都可以有商鋪/有產品/出作品的時代,這也是社會越來越公平的表現。
也因此,未來的競爭會越來越充分,而當競爭絕對充分的時候,一切利潤都會無限接近於0。
因為同樣的商品/服務/作品,只要你還有利潤存在,一定會有商家賣得比你更便宜;或者一定有平臺誕生,上面的東西更優惠。而且比價會越來越方便,永遠都是全網最低價最受歡迎,這時就會有人低價搶市場,或者賠本賺吆喝,那麼你該怎麼辦?
產品利潤無限趨近於0的時代,我們該靠什麼掙錢?
看看很多大公司吧,它們早就都不再靠產品掙錢了,而是要靠“供應鏈金融”掙錢,舉個例子:比如小米靠的是消費資料賺錢,它把產品的僅性價做到很高,殺死很多競爭對手,然後依託幾千萬使用者做出了一個生態系統,衍生其它的賺錢模式,把利潤往後延。這時可以殺死一大批傳統型企業。
再比如像海爾/美的這樣的傳統制造型企業,也可以做“供應鏈金融”了,什麼是供應鏈金融?其實就是把下游經銷商的現金流把控住,你如果周轉不開我來幫你,但是你要付利息給我,這就導致本來就利潤微薄的下游商家們,純利潤更低了。
當然了,像阿裡巴巴/美團這種互聯網巨頭也早就在佈局供應鏈金融了,既有面對大眾消費者(C端)的金融產品,比如支付寶的花唄/借唄,美團的新功能“月付”。,也有面對商家(B端)的金融產品等等,滴滴/神州這種也有自己的金融產品了,比如先充值再打車(給你一定優惠),這使大家的現金流被它們控制,利潤越來越多的被平臺拿走。
未來只有金融,甚至是供應鏈金融才能掙到錢。任何企業和人都很難再靠某種產品賺錢,因為未來的生產也是全開放式的,你能生產出來某種產品,就有人會以跟更低的價格生產出來。必須縱向佈局供應鏈,才能建立壁壘,形成競爭力。
很多網紅看上去有幾百萬粉絲,其實賺不到錢幾個錢,為什麼?因為她們不掌握產品供應鏈,更不可能佈局供應鏈金融。
5
縱隊變成橫隊
未來社會的供應鏈也將發生重大轉變:
我們都知道,在排隊的時候,個頭矮的人隊長是看不見的,有沒有小動作也是不清楚的。也容易出現塔羅牌的效應,其中一個環節死了就全盤皆輸,這就是縱隊。
這個邏輯映射到供應鏈上是這樣的:消費者面對的是管道商,管道商面對的是品牌商,品牌商面對的是生產商,生產商看的是技術,技術上面是資本,資本之上是金融,經過層層隔離,作為消費者想要看清整個產業鏈,是很困難的。
可現在不同,資訊越來越公開,無論你是哪一個環節,你的資訊和你掌握的資訊幾乎都是公共的,於是縱隊變成橫隊,佇列橫過來個頭高矮就一眼能看清楚,大家一起來面對所有人,這時要想知道產品如何加工、或者哪個環節有問題,哪個環節在做小動作也會變得很容易,所以會形成自然淘汰。如圖:
開放化是整個世界的大勢所趨,企業結構也是如此,你的股東、你的員工、你的管道、你的商品往往都是打開的,讓品牌共營,管道共用,流量共聯,我們必須適應在大庭廣眾之下展開工作。
今後企業的邊界和圍牆將被徹底打開,企業不再是封閉的組織,而是成為包容性和擴展性很強的平臺,開始互相越界、穿插和共用。
總結一下:企業的結構也經歷三個階段的變化:
第一個階段:股東股東之間的關係(單邊關係)
第二個階段:股東和員工之間的關係(雙邊關係)
第三個階段:股東,員工,和用戶之間的關係(多邊關係)
未來的公司,其邊界都將被打開,因為成百上千的員工,以及成萬上億的用戶都將參與進來,共同分享利潤,參與決策。當你看穿這個邏輯之後,就會發現所有的公司都需要推翻重構。
與此同時,你能賺多少錢基本上大家心裡也都清楚,但是大家為什麼還會讓你去賺這個錢,因為大家認可你的價值,所謂未來一定會進入到價值決定一切的狀態,一定是專業的環節做專業的事情,你要成為無可取代的。當然,大家相互都認可對方可以去賺這個錢。
只要你有技術,就能找到消費者;只要你有了錢,就可以找人去執行你的想法;只要你形成了模式就可以建立價值通路,然後再加上借助金融的力量,就可以做管道通路。於是一項新的產業就出來了,未來的商業就是那麼簡單。
各個環節都有各自的員工,做品牌的也有工人,技術都有IT的原因,做資本的人也要請人幹活,這些人都是平行且獨立的,大家都需要解決衣食住行,都是消費者,一切推動設定的運轉。
當然,既然縱隊變橫隊了,那麼誰站的離消費者越近,就越有發言權,當然也最有錢賺。
未來就是消費者主義,用戶主義。
這就是未來的“商業命運共同體”,裡面的個體(包括用戶/消費者/股東等等)既能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又可以隨時被聚合起來。,是一個迴圈流動的價值體系,每一個個體既是消費者也是創造者,大家各盡其才,各取所需。
還是那句話:有大破才有大立,萬物凋謝之日也是萬物復蘇之時。商業的邏輯大變天了,緊握舊地圖找不到明天的太陽,固守舊思維發現不了新大陸。
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進來的地方。
作為一個企業的老闆或者合夥人你有沒有想過中國股權投資時代已經來臨,正是中小型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最佳時機!
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不僅企業的生命週期短,能做強做大的企業更是廖廖無幾。企業做不長、做不大的根源當然很多,但核心根源卻只有一個——企業的股權出了問題!
LEAVE A REPLY